仲博娱乐
关于仲博娱乐

你的位置:仲博娱乐 > 关于仲博娱乐 > 烧纸钱民俗(一):上坟烧的纸钱传统的由来

烧纸钱民俗(一):上坟烧的纸钱传统的由来

发布日期:2024-10-14 12:39    点击次数:143

上坟烧报纸别糊弄鬼了,让我们看看纸钱的由来

阴阳一纸隔

在能够唤起想象的世界之物当中,烛火最惹人遐想。当人们面对烛火而陷入沉思,浮想联翩时,他所感知到的东西与他能够想象到的东西相比,是无足轻重的。

————Gaston bachelard <The flame of a candle>《烛之火》

大家好我是雷森,马上到七月半的中元节了,中元节对于我们每一个国人记忆中好像就是烛火一点,黄纸一烧,香柱一上,供上水果和菜肴以此纪念祖先,这已经根深蒂固在我们每一个人的潜意识当中。

往年的中元节都是家人买好纸钱,然后用百元人民币在上面比划之后,带着我去往目的拜访祖先们。

一开始让我去研究或者说去涉猎这方面的知识仅仅是在淘宝搜了纸钱之后,出来一大堆各种各样的纸钱,我就在想这些纸钱的种类是什么,为什么有眼花缭乱这么多不同种类的纸钱?他们是如何演变的?最初的纸钱什么样?纸钱在什么时候开始用于祭祀的?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后来询问了老师和朋友。他们推荐了相关的书籍,文献和参考

其中最为推荐的就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C.Fred Blake教授写的一本书《烧钱—中国人生活世界中的物质精神》

(如果有兴趣的朋友真的可以去看一下这本书,一些思想和见解对我来说有很大的帮助)

接下来的很多内容都摘取于这本书当然还有来自:

1.文化遗产文刊2015年第3期;“纸钱”流变考论—顾春军

2.纸钱源流考—夏金华

其中的内容

接下来的文章我会以这几个角度展开去讲

1. 纸钱文化的由来?

2. 纸钱的演变

3. 纸钱的种类以及用途,什么样的纸钱最有用

4. 以及如何正确的烧纸钱

我们先来讨论一下纸钱的由来

一开始我有这样一个问题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烧的纸钱在阴间会成为流通的货币?为什么民间故事会有托梦要烧纸钱的流传?

关于烧纸钱的起源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就是民间故事派

一种就是考古派(依托文字资料的编年记录解释)

在很多文化当中都有陪葬这一习俗,在《盗墓笔记》这系列书籍以及影视作品当中大量说明了人死后要带着财宝走,为的就是在另外的一个世界好有钱用,在远古以来不同地域人们相信不死后灵魂不灭,会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因此,需要将生前使用过的东西随同死者一起下葬,以便在那里继续生活。用物品或钱币作为陪葬品,让死者在阴界里使用。

但是烧纸钱好像是中国特有或者说中国把这一习俗发扬光大,然后被偷国抄了过去说是他们的文化遗产(bushi)

在烧纸钱之前,古人就已经把一些实钱同死者埋葬的习俗就产生了

例如:

祭祀祖先或鬼神,古人一般使用玉币( 也称为瑞玉) 之类的玉器、布帛等物品,“古者享祀鬼神,有圭、璧、币、帛,事毕则埋之”。

如《周礼·天官·冢宰》云: “大丧,赞赠玉、含玉。”

或者是“奠玉帛。祀日,未明三刻……太祝以玉币置於篚”。

就皇家而言,这种祭祀方式在宋代尚可见到,如大中祥符元年( 1008) 十一月,真宗“幸泰山,奉玉币、三牲,祀昊天上帝于山之圆台,太祖、太宗陪位于东西,依南郊行礼法”。

但是,由于玉币的取材不易,制作工艺也高,对于平民的祭祀来说,显然不可能普遍使用。

于是,迨至汉代,便流行以钱币作陪葬品。 埋入坟墓中供死者享用的钱币,在汉时称为“瘗钱”。如宋代高承所说: “汉以来,葬者皆有瘗钱。”

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王应麟《困学纪闻》也认为,两汉时已有瘗钱。此种说法是有根据的,《汉书》中的《张汤传》记载,酷吏张汤尝借“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一事,欲置丞相庄青翟于死地。———由于皇家孝文园( 即霸陵,乃汉文帝的陵墓) 随葬的钱币及物品很多,故而引发盗掘之事。又因丞相本负有四季巡视陵园之责任,故张汤认为,发生盗墓案,丞相理应被治罪。结果,反被其所害。

这里作为陪葬品的钱币“瘗钱”,据颜师古注解“瘗,埋也。埋钱于园陵以送死也”之语推测,应该是当时流通的货币,亦即实钱。在历代出土的墓葬中,不时可见各个朝代或多或少的铜钱,正是这种习俗的延续。时至今日,在实行土葬的乡村里,除了烧纸钱之外,入葬师仍会在死者的口中放上一枚硬币,然后钉上棺盖,也是这种习俗流传的余绪。

以实钱殉葬的习俗,自汉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宋时的隐士僧严,“寥廓无常,人不能测”。后出家为沙门,“栖迟山谷,常以一壶自随”。他临终时,对弟子曰: “吾今夕当死,壶中大钱一千,以通九泉之路; 蜡烛一挺,以照七尺之尸。”僧严当夜亡故,一如其言。

但是,习俗并非一成不变。因为亲人故世,若均以实钱作为随葬品,成本太高,不能多放; 倘若易俗从简,以纸钱取代,则成本低廉,且焚化或随葬的纸钱数量也可以大大增加。再说,厚葬容易引起盗墓者的光顾,也是实钱随葬发生变故的原因之一。

因此,一种以纸制作来寓意实钱的纸币便在民间悄然出现

瘗钱是纸钱的前身,即所谓“丧葬之焚纸钱,起于汉世之瘗钱也”。

然而,这种纸钱到底是什么朝代面世的,后世文献的记载却多有歧异,各不相同。

我们先来听听考古派学者们怎么说?

一种说法出自清代赵翼《陔余丛考》的记载,他说北宋欧阳修认为“五代礼废,寒食野祭,而焚纸钱,以为纸钱自五代始”。

但赵氏此说,既不符合欧阳氏所说之原义,也与唐代人们扫墓普遍焚化纸钱的事实相违背。

唐人扫墓,一般是在寒食节。这是因为朝廷规定,无论官民,寒食节均有三日的假期,与清明节连在一起(什么时候我们可以有这种假期啊啊啊啊)。扫墓时,纸钱“自王公逮于匹庶,通行之矣”。

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也记述异人樊元则为遣女鬼而焚化纸钱的情形: “元则复令具酒脯、纸钱,乘昏焚于道,有风旋灰直上数丈,及聆 悲泣声。”

在农历除夕前一日,即十二月二十九日,唐人亦好烧纸钱。

宋人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前集》尝记载,王勃“过长芦,焚阴钱十万”。

由此可见,唐代焚化纸钱风靡民间,盛极一时。

另一种是《旧唐书·王玙传》的记载,以为纸钱的使用,源于王玙,时间在唐代开元末年( 737 -741) 。其中说王玙“引古今祀典,请置春坛,祀青帝于国东郊。玄宗甚然之,因遣太常博士、侍御史,充祠祭使。玙专以祀事希幸,每行祠祷,或焚纸钱,祷祈福祐,近于巫觋”。

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认同此说,志磐《佛祖统纪》也以为,“唐以前无纸钱为用者,自王玙盛行此法。于是,冥中藏积缗鏹、金银、缯綵,与世间所用无少异”。

不过,生活于唐德宗时代的进士封演,在其《封氏闻见记》的《纸钱》一文中,对于纸钱的起源,

提出过又一种见解。他说: “纸,乃后汉蔡伦所造。其纸钱,魏晋以来始有其事。”这个说法大大早于五代或唐朝。就时间而论,封氏去六朝未远,其记述相对比较可靠。与其同时代的史学家杜佑,在《文宗朝备问》一书中,也尝有过“南齐废帝东昏侯好鬼神之术,剪纸为钱,以代束帛,至唐盛行其事”的记载。

所以后面的民间故事也有传出纸钱是蔡伦造的,为的就是让自己造的纸卖的更好的商业噱头。

那么我们来听一听民间派怎么说的:

在民间派广为流传纸钱的起源故事当中,经常被提到的主人公就是蔡伦。

蔡伦是官方认定的纸的发明者,更准确的说他对造纸技术进行了根本性的改进。

根据历史记载,它是汉和帝时期一位地位非常重要的官员,也就是宦官。由于传统的造纸商深度的参与了祭祀,以及其他仪式中纸制品的供给作为造纸商和文房店铺的保护神之一,蔡伦的名气更加得以提升。

但是呢,蔡伦发明纸钱的民间故事,以他作为宦官的历史身份是非常脱节的。

在民间故事当中,蔡伦已婚是位商人,最终还成了骗子。

礼貌:你蔡伦吗?

故事是这个样子的:

蔡伦在发明纸张的时候,人们对纸的需求并不大,所以大量未能售出的纸就堆放在蔡伦的作坊里,蔡伦夫妇为了处理这些纸,绞尽了脑汁。

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诡计来劝说人们相信这些纸烧掉的时候就会在另外一个世界变成真正的钱。

这一流言或者说这一母题还有其他多种变体,最主要的是用了另一对夫妇代替蔡伦夫妇,这一变体不仅将欺骗公众的责任,从著名的历史人物蔡伦转嫁到他人身上,还解释了制造纸钱的纸张质量,为什么这么低劣。

这位难辞其咎的人物大多数情况下是蔡伦的哥哥蔡莫和他的妻子和他的妻子惠娘,惠娘在历史中查无此人,其中一个经典的版本,是杨万山先生向杨东来讲述名为烧钱的来历的故事:

河南社旗县一带有个传说,古时候有个叫蔡伦的人,发明了纸。

人们争着买纸写字,他的生意做得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看上了这项厚利,就让丈夫蔡莫去找蔡伦学造纸。

蔡莫去的时候,妻子一再交代说:“少学几天赶紧回来,能早日赚钱。”蔡莫去到蔡伦那里,学了三个月就回来开起了纸坊。

因为造的纸太粗糙,卖不出去,堆得满屋子都是,两口子望着纸捆,非常发愁。

慧娘到底是个聪明人,想出了办法,在丈夫耳边咕哝了一阵,就让丈夫按她说的去办。

半夜里,蔡莫放声哭了起来。邻居们不知蔡莫家出了啥事,过来一看,是慧娘死了,已装了棺材。

蔡莫见邻居都来了,便哭了一阵,抱来一捆草纸,在棺材前点火烧了起来。

哭诉着说:“我跟着弟弟学做纸,不用心,做的纸不像样子,没人要竟把你气死了。我要把它烧成灰,解你心头之恨。”他哭着,烧着,烧完了又去抱,抱来又烧。烧着烧着,只听棺材里有响声,他好像没听见,只管烧,只管哭。

又烧了一阵,只听慧娘在棺材里喊:“快把棺材揭开,我回来了!”这一下可把周遭的人吓呆了,只好壮着胆子把棺材的盖子揭开。

慧娘坐了起来,拿腔作调地唱着:“阴间钱能行四海,纸在阴间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

唱罢,定了定神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我到了阴间,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给我送了钱,小鬼们为了几文钱,争着帮我推磨,真是有钱能买鬼推磨。判官知道我有钱,向我要,我把丈夫送的钱给他好多,他就暗暗地开了地府后门,把我放了回来。”

蔡莫听了妻子的话,装作不明白地问:“我没有给你送钱啊?”慧娘指着正烧着的纸堆说:“那就是你给我送的钱,咱们阳间拿铜当钱,阴间拿纸当钱。”

蔡莫一听,又跑去抱了两大捆草纸,边烧边说:“判官啊判官,你把我妻子放回来了,我感激不尽,再给您老送两捆钱,你在阴间可要宽待我那爹妈啊,可别叫他们受苦,没钱花了我还给你送。”说着,又去屋里抱了两捆草纸烧了起来。

邻居们受了他们的欺骗,认为烧纸真有恁大的好处,都忙着掏钱向蔡莫家买纸,去各自的祖坟上烧了起来。不到两天,蔡莫家堆积满屋的草纸全卖完了。

从此,留下上坟烧纸的习俗。

当然了,关于慧娘这一个故事呢,在另一个版本当中更为精彩,慧娘假装上吊使得另一个版本故事变得更加的一波三折。

这天三更半夜,蔡莫突放悲声,说妻子慧娘与自己吵嘴、不和.上吊死了。他求众乡亲为他做个明证,证明慧娘得急病而死。第二天,蔡莫在慧娘棺头长哭不止,甚是悲痛。

娘家来人既听慧娘是急病而死,又见蔡莫悲痛,便不再追问。蔡莫边哭边说,最终抱来一捆纸,在棺头烧起来,并说:“想我无能,造此无人愿要的废纸,惹你生气。我要这纸何用?不如烧了,以减心头之恨。”哭着烧着,烧着哭着。

虽然在一些版本的故事的结尾中也点明了,不久之后人们就发现烧纸并不能真的将死者带回阳,间其实这种自相矛盾的事情,在任何一个故事中都能预见到。

不过这种明显的事实并没有并且现在也没有阻止人们烧纸

而烧纸行为随后成为让生者免于惩罚的习俗就像花钱一样,在宇宙的穿透力与活力的无穷涌动中,无限循环,生命的轮回犹如金钱的循环,两种流转以神秘的方式超越了即时可视的世界范围。

湖北郧西的王长敬搜集到一个传说:

由于无人能够确实描述鬼到底长什么样,一个商铺店主对鬼魂的存在疑心重重。因此,他便觉得并没有义务要烧纸给鬼魂,甚至连他去世的父母他都不想烧。

七月是鬼月,七月半是鬼节,这一天大人都不许自己的孩子夜里出门。

从前,在一个小镇里有户卖菜、卖饭的中年人,他平时怎么也不相信有鬼。别人七月半烧纸,他从来不烧。

有一年七月半,别人烧纸,他又不烧,还对别人说:“有什么鬼谁也不知道鬼是什么样子。”他这话被一个捡钱的鬼听到了,那鬼立即回到阴间,来到阎王宫,向阎王爷汇报了刚才听到的话。

阎王爷一听,生气地说:“他的父母在什么地方?”鬼丞相忙说“他父母已经到阴间来了四五年了,他没烧过一回纸钱。”

阎王爷听完后,对鬼将军说:“你去治一治这家伙,让他知道鬼的厉害。”

鬼将军听罢阎王爷的吩咐,便想出了一个办法。

夜里,鬼将军率领了两个小鬼,来到这个中年人开的店的门前,变成了三个老头,走进这家小吃店。

鬼将军用夜钱(鬼用的钱夜里看时与阳间的一样),买了一桌菜,便和两个小鬼吃起来了。他们一直吃到鸡快叫了才走,这可把这中年人折磨够了。

第二天早晨,这个中年人打开抽屉,一下子惊呆了:原来,抽屉里昨夜那个老头子给的钱竟是一些烧过的纸灰。

他想到别人说过:鬼常常夜里用钱买东西,用的钱白天是纸灰,夜里是钱。但他忽然发现抽屉里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你不是想知道鬼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晚上让你见一见。落款是:鬼。

这一下,这个中年人慌了,连忙让老婆去买纸烧。烧时。他跪在大门口,嘴里连连说:“鬼老爷,您原谅我吧,我以后再也不敢了。”

从此以后,他每逢过节、七月半、清明都去上坟,烧纸钱。

甚至1995年在兰州流传的一个鬼故事也是如此。

这是一个Blake教授的朋友私下里讲给Blake教授听的故事,而他也是从他另一个朋友,也就是故事的亲历者,那里听到的。

这个故事听起来犹如噩梦,正如安东尼·华莱士提出的:

“神话读起来像梦,因为当它们第一次被进述的时候都是梦。”

故事发生在甘肃兰州,主人公是我的一个朋友,是位出租车司机。

一天晚上,他工作到很晚,大概已经是凌晨两点;他正在往家赶,街上冷冷清清、不见几个人影。

这时一个女人站在街边朝他挥手,他便开了过去,女人坐进车里告诉他要去某某地方。

那地方正是烈士陵园,陵园附近的确有住户,但是异常偏远。

可他转念一想,反正是个女的,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所以还是让她上了车。

开到了烈士陵园附近,女的下了车,给了他100块钱,车费是20块钱,于是我的朋友就找了她80块钱,随后司机就回家了。等到了家,已经非常晚了,所以他第二天起得也很晚。

他的妻子先起床,起床后找到钱包,发现里面有一张冥币,不禁大吃一惊,连忙叫醒丈夫,询问这张冥币怎么会夹在其他钞票当中。

他想了又想,突然想起昨天最后一位乘客,也就是去往烈士陵园附近的那个女人,于是马上穿上衣服,开车去了烈士陵园--那附近有个火葬场,他想去火葬场看看到了火葬场,他向人打听,昨晚是否有个女的到过这里,而火葬场的员工给了肯定的回答:一个年轻女的昨天被车撞死了,很晚才送到了这里。

我的朋友就提出想看一眼这个人。

随后在停尸间,他们把尸体推了出来,原来她还没来得及火化。

司机拿起她的手提袋,发现里面有80块的真钱,正是我朋友找给她的。

这件事虽然不是Blake教授亲身经历的,只是从朋友那儿听来的,但他相信这很可能是真的。

基于上述理解,为了解释纸钱习俗历史的缘起抑或流行,Blake教授选取探讨以下五个假说:

(1)这一习俗来源于儒家传统,特别是因为有关礼仪的儒家经典著作中明确谈到了纸钱

(2)这一习俗的流行伴随着印刷术的出现,而印刷术的出现则受到佛教经文和法物的推动

(3)这一习俗的发展是伴随着快速的和远距离贸易而发展起来的信托文件在意识形态上的对应物

(4)这一习俗变得流行,成为民众减少祭品开销的方法

(5)这一习俗日趋流行,使民众可以在参与宇宙和帝国秩序的过程中,既效仿又嘲讽帝国为了维持自身所颁布的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

最后一个假说不同于其他四个一般常见的解释,虽然这五个假说各有利弊,并没有任何一个可以代替其他四个,但是作者更赞同最后一个假说。

当然了关于这五个假说blake教授也在《烧钱-中国人生活世界中的物质精神》中详细的阐述了他的假说,但是因为篇幅,我就不放在这篇文章里面了。

那么纸钱是如何传到国外的呢?

欧洲首次接触到中国纸钱的记载,可能追溯至马可·波罗游记,但直到19世纪中期,中国习俗才成为欧洲人猎奇和长期研究的对象。第一批来自欧洲的观察者当中,有一位名叫卢公明传教士,他写了一本书描述通商口岸福建省福州的社会生活,开头部分有一张关于中国的术语表,其中就有关于纸制祭品的术语。卢公明描述了几类主要的纸制祭品。首先是“纸衣”(mock clothing):在纸上印着各种衣服的描样儿,以及代表丝绸、缎子和棉布的颜色各异的纸。

第二种是“纸钱”(mock money):是裱有锡箔薄片的大小各异的纸,原色的代表白银,染成黄色的代表黄金,还有成排凿孔的纸片用来代表铜钱。

此外,有些纸板的尺寸和外观都恰似西班牙银圆。如今,我们在许多地方都能发现类似的纸板仿制品,印有20世纪早期的“袁大头”(袁世凯银圆)图样。当化烧时,人们认为这些(不同类型的纸)会变成白银、黄金、现金或美元;依据颜色和形状而定,它们可以供神灵或人们心目中的逝者使用”

至此,纸钱的由来已经了解的差不多了,当然在后续的上述三种资料中都提到了纸钱更早的由来或许和佛教的传入以及拜火教的传入与兴起有关。甚至之前的由来与巫文化也有很深的关联。

但是其实我心里已经有一个猜想的答案了,就是在纸没有兴盛于民间之前,葬丧之事都是拿真金实银并且在他方世界形成一种流通的货币,而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那边的世界或许也在与时俱进。

可能在纸这种物品在没有完完全全普及之前已经就有人把他当做钱去烧给先人。在纸这种物品已经随处可制之后才兴盛起来。

当然了这种猜想虽然已经在阅读的过程中被证实并无依据,但是不可能在纸兴盛之后立马就风靡全国的烧纸钱活动。所以再往前深究对于我来说以及没意义。我想知道的已经知道了。

图片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